,專訪,奇幻,生殖器,身體,約砲,廢廢子],author_key:creativecomic,author_name:CCC創作集,category_key:arts-culture,category_name:藝文,type_key:review,type_name:評論,channel_key:[],channel_name:[]}} 然而實在太想藉角色說出平常恥於告人的心聲,huihui決定在故事中塞入心裡的碎碎念,再搭配廢廢子洩氣四肢塌陷的樣子,「完全就是我日常的挫敗狀態。
她早已將一切重要資料都放在同一處。「戰爭博物館收藏了年輕飛行員寫給家人的動人信件,凡是讀過的人,就能理解他們給予家人多少安慰。
她等於在那刻,就把我們的艱難任務和責任中無關緊要的一切都排除掉了。這是過日子的一種方式,但也可能因而容易出現財務缺口,或更糟的,造成持續的壓力,而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不妨讓自己平靜下來,給自己倒杯茶,每讀幾個段落就暫停,安撫一下心情,也許甚至跟朋友談談我下面幾章將探討的內容。「不過還有另一個層面,那就是情感方面。「我難以形容她把那些文件整理得井井有條,對我們是多大的恩賜。
這的確避免了家族成員和其他人在應付強烈情緒反應的同時,還得費心費力找尋所有資料和紀錄,才能辦好死亡登記與遺囑認證。「在準備喪禮的同時,得搜找資料並為此分神,可能感覺上不太恰當。這不僅顯示日方對於台海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也同樣嚴肅以對,而且還主動談到日本自衛隊的角色。
這意味著中國軍機的襲擾在這兩年已經不再是政治訊號,而是在演練不同型態的戰爭作業。在美日都對台海高度關注且發表共同聲明,下一個問題就會是,台海有事時,美日同盟會做什麼事,或者直接問美日同盟會介入嗎,還是只有美國基於《台灣關係法》而介入,日本因為沒有類似法律,所以只能作壁上觀呢?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台海有事時,美日同盟會介入嗎? 美國有關是否防衛台灣的「戰略模糊」討論,事實上牽涉到兩個模糊,即美國是否協防台灣的戰略模糊,以及同為日美同盟一分子的日本,是否會支援美國的「支援模糊」。國務卿布林肯日前在接受訪問時警告中國不要意圖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但是現在不太一樣,經過20多年在「反介入」(anti-access)與「區域禁止」(area denial)的努力,以及過去十多年像下水餃一樣拼命投入新式飛彈護衛艦、導彈潛艦以及航母等,中國的軍事實力的確大幅提升,即便還沒被測試過
政府在2009年起也陸續推出較積極的帶薪育嬰假、生育補助、育兒津貼與近年推動的準公托等措施,但持續探底的時期總生育率讓一般輿論認為這些政策收效有限。這一方面忽視了低社經男女的成家難度其實比高社經者為大,另一方面也忽略了不少中產階級家庭也有人工生殖需求,且更有能力負擔長期育兒支出,導致政策申用率偏低。
文:鄭雁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因為生育率下降與出生數減少而帶來的人口危機問題,在台灣社會已經被熱烈討論至少超過十年。二、深入理解青年人口的生命處境與需求 直到1990年,台灣男女年屆50歲的終身未婚比例一直都維持在2-3%左右,屬於全民皆婚的社會。由於每個世代/年齡延後婚育的幅度不一,所以PTFR多重世代之組成相對複雜,也使得女性地位快速上升期所常見的PTFR下降,其數值反映的是因婚育後延而產生大幅被低估之世代生育水準,故歐美人口學界的共識是需要同時考量世代總生育率(Cohort Total Fertility Rate, CTFR)的變化。這樣的現象不僅僅為台灣所獨有,鄰近的東亞社會如日韓星港也都有類似經驗與困境。
嚴格來說,當下要思考的是: 如何讓已婚夫妻生育水準維持兩人,甚至超過兩人,並進一步探究未婚者的生命處境。此後,終身未婚比例持續上升,在2019年時年屆50且未婚之男女已接近20%。舉例來說,以今日晚婚晚育普遍的趨勢來說,可預見有一定比例的已婚夫妻有人工生殖需求,但目前人工生殖限定已婚者使用,且政府的補助重點似乎以低收入夫妻為主。既然有結婚的夫妻生育水準都達到兩人,那近年以時期總生育率僅剩一人為由,認為應該要鼓勵生育第二胎的政策就有失之偏頗之虞。
隨後,進入廿一世紀後又開始急速下滑至2010年堪稱世界紀錄之0.9人。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同時參照PTFR與CTFR的好處還可由兩個例子來理解。
最核心的政策出發點應該是全面理解人民需求與自主意願,制定改善其生命處境的扶助措施,而不是高舉道德旗幟,要所有男女都一定要在特定規範認可的狀態下結婚生子。1965年次以後之女性低於兩人的生育率,幾乎都肇因於結婚率下降,這也同時因非婚生育率微乎其微,生育行為都發生在婚姻中所致。
當總生育率的組成透過同時參照PTFR與CTFR後,除對政策擬定有所助益,也能對未來人口老化帶來的壓力能有更準確的評估。與此同時並存的是長達四五十年低於4%的非婚生育率,故在台灣社會結婚與生子是緊緊相扣的。台灣CTFR雖然也不斷下降,但直到1965年次女性才開始低於兩人(1.95人),此後持續下降至1975年次的1.6人水準,但其中已婚者生育水準都達兩人,且越年長世代甚至超過兩人。現有的政府大型調查對年逾傳統婚育年齡區間的男女何以尚未成家所知有限,因此我們對這些人口持續單身的原因理解貧乏,究竟有多少人是: 徹底不婚不育主義者? 找不到合適對象? 有穩定對象但無法成家? 想要小孩但不想結婚? 因為其他因素(如健康問題、需照顧家人等)而沒結婚? 若不能對未婚人口的生命狀態與需求有正確的理解與掌握,人口與家庭政策很難發揮預期效果。時期總生育率代表的並非真正某一年次「婦女一生所生育子女數」,主要是因為PTFR的計算是加總某一年35個出生世代(15-49歲女性)的生育行為所得,嚴格來說是一個「合成世代」的概念。在已婚夫妻都平均育有兩名子女的狀況下,了解中年期依舊未婚人口的生命狀態,對相關的鼓勵婚育政策至關重要。
簡單來說,若是尚未結婚的人口主要是不婚不育主義的興起,那政府推動的相關措施很難會有效果,也不該強迫人民成家。後來雖曾在2012龍年回升至1.27人,但2013年又再度下探低點,近三年(2018-2020)之PTFR分別為1.06、 1.05 和0.99人。
換言之,1975年次女性有20%終身未婚未育,其餘已婚者皆平均生養兩名子女。一、正確理解生育率指標與低生育率成因 回顧台灣時期總生育率(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 PTFR)的軌跡,可說是一路以飛速下降的方式滑落:PTFR在1951年曾高達7人,此後在1980年代中葉跌破人口替代水準之2.1人,在1990年代持平在1.6-1.7人之譜約十年。
雖然PTFR是常用且便利的指標,但在女性地位不斷提升、晚婚晚育的急速變遷社會,單純參考PTFR對正確理解低生育率的現象與成因有其限制。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合理的猜測台灣現有未婚人口,應該是由以上五類族群混合而成,且針對這五者的政策協助與介入措施也會大相逕庭。
首先,瑞典的PTFR從1910年的3.6人一路降至1999年的1.5人,中間大幅波動數次(1970年代中葉起在1.6人上下徘徊十年,且於1997-2001年間再次降至1.5人水準),但卻從沒有人口危機的重點便在於:其世代總生育率(CTFR)數值一直到1975年次女性為止都穩穩站在兩人的水準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合理的猜測台灣現有未婚人口,應該是由以上五類族群混合而成,且針對這五者的政策協助與介入措施也會大相逕庭。換言之,1975年次女性有20%終身未婚未育,其餘已婚者皆平均生養兩名子女。一、正確理解生育率指標與低生育率成因 回顧台灣時期總生育率(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 PTFR)的軌跡,可說是一路以飛速下降的方式滑落:PTFR在1951年曾高達7人,此後在1980年代中葉跌破人口替代水準之2.1人,在1990年代持平在1.6-1.7人之譜約十年。
時期總生育率代表的並非真正某一年次「婦女一生所生育子女數」,主要是因為PTFR的計算是加總某一年35個出生世代(15-49歲女性)的生育行為所得,嚴格來說是一個「合成世代」的概念。文:鄭雁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因為生育率下降與出生數減少而帶來的人口危機問題,在台灣社會已經被熱烈討論至少超過十年。
台灣CTFR雖然也不斷下降,但直到1965年次女性才開始低於兩人(1.95人),此後持續下降至1975年次的1.6人水準,但其中已婚者生育水準都達兩人,且越年長世代甚至超過兩人。這樣的現象不僅僅為台灣所獨有,鄰近的東亞社會如日韓星港也都有類似經驗與困境。
既然有結婚的夫妻生育水準都達到兩人,那近年以時期總生育率僅剩一人為由,認為應該要鼓勵生育第二胎的政策就有失之偏頗之虞。在已婚夫妻都平均育有兩名子女的狀況下,了解中年期依舊未婚人口的生命狀態,對相關的鼓勵婚育政策至關重要。
現有的政府大型調查對年逾傳統婚育年齡區間的男女何以尚未成家所知有限,因此我們對這些人口持續單身的原因理解貧乏,究竟有多少人是: 徹底不婚不育主義者? 找不到合適對象? 有穩定對象但無法成家? 想要小孩但不想結婚? 因為其他因素(如健康問題、需照顧家人等)而沒結婚? 若不能對未婚人口的生命狀態與需求有正確的理解與掌握,人口與家庭政策很難發揮預期效果。雖然PTFR是常用且便利的指標,但在女性地位不斷提升、晚婚晚育的急速變遷社會,單純參考PTFR對正確理解低生育率的現象與成因有其限制。簡單來說,若是尚未結婚的人口主要是不婚不育主義的興起,那政府推動的相關措施很難會有效果,也不該強迫人民成家。最核心的政策出發點應該是全面理解人民需求與自主意願,制定改善其生命處境的扶助措施,而不是高舉道德旗幟,要所有男女都一定要在特定規範認可的狀態下結婚生子。
嚴格來說,當下要思考的是: 如何讓已婚夫妻生育水準維持兩人,甚至超過兩人,並進一步探究未婚者的生命處境。此後,終身未婚比例持續上升,在2019年時年屆50且未婚之男女已接近20%。
由於每個世代/年齡延後婚育的幅度不一,所以PTFR多重世代之組成相對複雜,也使得女性地位快速上升期所常見的PTFR下降,其數值反映的是因婚育後延而產生大幅被低估之世代生育水準,故歐美人口學界的共識是需要同時考量世代總生育率(Cohort Total Fertility Rate, CTFR)的變化。後來雖曾在2012龍年回升至1.27人,但2013年又再度下探低點,近三年(2018-2020)之PTFR分別為1.06、 1.05 和0.99人。
首先,瑞典的PTFR從1910年的3.6人一路降至1999年的1.5人,中間大幅波動數次(1970年代中葉起在1.6人上下徘徊十年,且於1997-2001年間再次降至1.5人水準),但卻從沒有人口危機的重點便在於:其世代總生育率(CTFR)數值一直到1975年次女性為止都穩穩站在兩人的水準。政府在2009年起也陸續推出較積極的帶薪育嬰假、生育補助、育兒津貼與近年推動的準公托等措施,但持續探底的時期總生育率讓一般輿論認為這些政策收效有限。